• 首页
  •   >   学生培养
  •   >   培养计划
  •   >   正文
  • 学生培养

    201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

    发布日期:2018-11-25    浏览次数:

    培养计划阅读指南

    一、关于“培养计划”

    1.培养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学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中的某一个专业要求选修、学习规定课程,达到培养计划额定学分以上者方能毕业。

    2.由于社会进步及知识更新等原因,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会进行微调,学生应于每学期网上选课开始前(具体时间以网上预先通知为准)登陆教务管理系统(http://jwc1.usst.edu.cn/)适时查询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及其要求。

    二、关于“学年与学期”

    1.本科基本学制四年,分为8个长学期,6个短学期,依次为:

    大一:第1学期、(寒假)、第2学期、短1、(暑假);

    大二:短2、第3学期、(寒假)、第4学期、短3、(暑假);

    大三:短4、第5学期、(寒假)、第6学期、短5、(暑假);

    大四:短6、第7学期、(寒假)、第8学期。

    (具体参见每学年本科教学日历表)

    长学期指每年的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每个长学期18周,其中16周授课,2周考试;短学期指每年暑假前后各2周,一般用于集中的实践教学或科研训练。短学期的课程一般不单独选课,暑假前的短学期课程与春季长学期课程一同选课,暑假后的短学期课程与秋季长学期课程一同选课,例如:短1的课程与第2学期的课程一起进行选课,短2的课程与第3学期的课程一起选课,以此类推。

    2.“建议修读学期”是学校与学院根据各课程之间的修读前后顺序与学期课程修读均衡性而设定的建议性修读安排。“可修读学期”是该课程的开设学期时间范围。学生可遵照“建议修读学期”来修读课程,也可在“可修读学期”内自主安排,但需提前修读某门课程时,应事先查询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可通过教务处网站查询http://jwc.usst.edu.cn/,点击左列第三行“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进入),确定该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否已经修读。

    、关于“课程分类”

    培养计划中课程按其性质及设置目标的不同,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任选课程4个大类别。

    1)“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认识世界、训练多种思维方式提供宽广的教育平台,有利于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均需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其授课时间安排以第一学年为主,个别课程会延续至第七学期。

    2)“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本科专业所在学科宽厚的知识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打下学生日后学业发展所需的理论基石;“学科基础课程”按学校划分的学科大类设置(参见内文及各本科专业计划中的指定归属),以基础性和公共性兼顾为设置原则,实现同一学科大类中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互通交叉;其授课时间安排以第二学年为主,个别课程有前伸至第一学年者。

    3)“专业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在某一个应用知识领域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技能;“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

    4)“任选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特定指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设计修读课程;课程选择对象可以是校内开设的所有本科课程,培养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各类别课程中多修的学分,均可计入任选课程学分。

    四、关于“代码与名称”

    1. 课程代码是区分不同课程的唯一标识,培养计划及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所有课程代码均由8位阿拉伯数字构成,课程代码左起第3位为“0”的课程表示理论类课程,为“1”的表示实践类课程。

    2.课程名称后有阿拉伯数字(如1、2等)的,表示同一门课程分成若干部分,安排在多个学期开设,一般应按顺序依次修读。

    3.课程名称后有大写英文字母(如A、B等),表示课程内容相近、修读学分要求不同的课程集合,一般只需选择其中一门修读即可。

    4. 课程名称相同(相近),但课程代码不同者,视作不同课程;修读同一课程代码对应课程所取得的学分,不予重复计算。

    五、关于“课程中心” 

    “课程中心”(http://cc.usst.edu.cn)是上海理工大学本科大部分理论课程及部分实践课程授课内容和参考资料的综合性资源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均实行无条件限制的全开放模式。学生选课之前可以先登录课程中心,籍此了解预选课程的师资、内容、方式及特色等信息,便于选择自己更中意的课程(个别网上课程与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里面的名称不完全一致,相似内容可作参考)。

    六、其他

    关于培养计划的其他专业、学术性细节问题,学生则须咨询专业所在学院,由各专业负责人(即计划制订者)负责解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1407)

    制定:张永亮        审核:钱炜        审批:孙跃东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中-德现代工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德语和数理基础,掌握机械工程、计算机控制、机电系统集成以及工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事现代机械工程开发、设计、应用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 毕业要求

    具有扎实的德语、数学基础,能熟练地阅读德语专业书刊,能用德语进行日常会话和机械工程技术交流;并通过德语ZD证书考试;掌握机械学、材料学、电子学、机电控制、计算机、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具有机械工程、机电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初步具有机电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和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从事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新技术开发工作。需达到的毕业要求如下:

    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系统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能够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核心课程

    工程制图与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C、业务流程管理、项目管理等。

     

    四、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6年)。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方能毕业,同时达到双方的学位要求者则授予中国和德国双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共246学分)

    (一)通识课程(17.5学分)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建议修

    读学期

    考核方式

    要求学分

    1

    3200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1

    考查

    11

    3200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40

    2

    考查

    3200012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

    48

    3

    考查

    320000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40

    4

    考查

    32000410

    形势与政策(1)

    0.5

    16

    1

    考查

    32000420

    形势与政策(2)

    0.5

    16

    2

    考查

    小计

    11

     

    2

    同通识课程“军体类”第组课程

     

     

    4

    小计

    4 

     

    3

    41000010

    军事理论

    1

    36

    1

    考查

    2.5

    41100010

    军训

    1

    2周

    1

    考查

    31000050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0.5

    8

    1~7

    考查

    小计

    2.5

      

    注:形势与政策”课程修读办法请参见校通识教育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程(173.5学分)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建议修

    读学期

    考核

    方式

    要求学分

    1

    14002640

    基础德语A(1)

    24.0

    384

    1

    考试

    64

    14002650

    基础德语A(2)

    24.0

    384

    2

    考查

    14002660

    基础德语A(3)

    4.0

    64

    3

    考查

    14002670

    基础德语A(4)

    4.0

    64

    4

    考试

    14002680

    国际工程德语(1)

    3.0

    48

    5

    考查

    14002690

    国际工程德语(2)

    3.0

    48

    6

    考试

    23003660

    德语ZD考试

    2.0

    0

    短1

    考试

    小计

    64

     

    2

    22000210

    高等数学A(1)

    6.0

    96

    1

    考试

    22.5

    22000220

    高等数学A(2)

    6.0

    96

    2

    考试

    22000621

    线性代数A

    3.0

    48

    3

    考试

    2200017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3.0

    48

    4

    考试

    22000050

    大学物理A(1)

    4.0

    64

    3

    考试

    22100040

    大学物理实验(1)

    0.5

    18

    短3

    考查

    小计

    22.5

     

    3

    14001021

    理论力学 A

    4.0

    64

    3

    考试

    12

    14000101

    材料力学 A

    4.0

    64

    4

    考试

    14001710

    工程材料A

    2.0

    32

    5

    考查

    14002350

    工程热力学

    2.0

    32

    4

    考查

    小计

    12

     

    4

    14000652

    机械原理 B

    4.0

    64

    4

    考试

    26

    14000613

    机械设计基础 C

    4.0

    64

    5

    考试

    14100600

    机械设计项目

    2.0

    2周

    短3

    考查

    14001601

    液压与气动技术A

    3.0

    48

    5

    考查

    14100610

    金工实习 C

    2.0

    2周

    短1

    考查

    14000691

    机械制造技术C

    3.0

    48

    5

    考试

    14002370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2.0

    32

    5

    考试

    1400236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2.0

    32

    5

    考试

    14000371

    工业机器人A

    2.0

    32

    6

    考查

    14000220

    电气自动控制

    2.0

    32

    5

    考查

    小计

    26

     

    5

    12002100

    电工技术基础

    3.0

    48

    3

    考试

    8

    12002840

    电子技术基础

    4.0

    64

    4

    考试

    18100150

    电工与电子实验

    1.0

    32

    短3

    考查

    小计

    8

     

    6

    12002030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3.0

    48

    1

    考查

    14

    12002000

    程序设计及实践(C)

    3.0

    48

    2

    考查

    1400137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

    2.0

    32

    5

    考查

    23003670

    工程制图与CAD

    4.0

    64

    3

    考试

    14001610

    有限元法

    2.0

    32

    5

    考查

    小计

    14

     

    7

    14002380

    国别与地域文化之德国与欧盟(德)

    3.0

    40

    短2

    考查

    12

    14002390

    项目管理(德)

    3.0

    40

    短2

    考查

    14002400

    企业管理基础(德)

    3.0

    40

    短4

    考查

    14002410

    业务流程管理(德)

    3.0

    40

    短4

    考查

    小计

    12

     

    8

    14100980

    企业实习

    15.0

    16周

    6

    考查

    15

    小计

    15

     

    注:赴德国的交流学生,赴德前须完成企业实习

     

    (三)专业课程(55学分)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建议修

    读学期

    考核方式

    要求

    学分

    1

    14002420

    数控技术(德)

    2.0

    32

    7

    考查

    25

    14002430

    可编程控制器(德)

    2.0

    32

    7

    考查

    14100990

    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课(德)

    2.0

    32

    7

    考查

    14002440

    精密制造(德)

    3.0

    48

    7

    考查

    14002460

    质量控制(德)

    3.0

    48

    7

    考查

    14002450

    生产自动化和生产管理(德)

    2.0

    32

    7

    考查

    14101000

    自动化实验(德)

    3.0

    48

    7

    考查

    14002470

    技术德语(3) (德)

    2.0

    32

    7

    考查

    14002480

    成本会计(德)

    3.0

    48

    7

    考查

    14002490

    企业管理(德)

    3.0

    48

    7

    考查

    小   计

    25

     

    2

    14002500

    口语考试(德)

    6.0

    96

    8

    考查 

    30

    14101010

    毕业答辩(德)

    8.0

    2周

    8

    考查

    14101020

    毕业设计(德)

    16.0

    12周

    8

    考查

    小   计

    30

     

     

     

     

     

     

     

     

     

     

    学生事务:吴老师021-55277260   邮箱:jxxyzd@usst.edu.cn
    招生咨询:吕老师021-55270960   邮箱:lvjuancoral@163.com
    教务事务:董老师021-55273625   邮箱:jxxyjxb@usst.edu.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   邮编:200093